笔耕体味

    幼年时,喜欢在墙上地板上涂鸦,画那幼小心灵上的东西。少年时遇上好美术老师,一步一步领着走。后来考上美院,在张振铎、汤文选等恩师的严格训练下,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扎实基础。我深深地迷上了写意画,练的时候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甘苦只有自己最能体味。六十年代初,与同学们常下乡体验生活,有了感受便画出来,尝试着寄给报纸刊物,没想到真的发表了,好高兴啊。那种滋味真的好受。

    毕业刚到河南,所学之长就得发挥,参加全国美展,又有幸与谢瑞阶等前辈共同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大型国画。这时真的感到自己已经学有所用,能为社会做点事情了。

    为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又学审美理论,唐诗宋词什么的。白石老人的一句名言对我启发很大---“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知道画还有此道理,艺术要达到高境界,就得重视艺术形象的提炼加工,沙里淘金。

    眼下有人提出作画要有视觉冲击力,要雄浑阳刚,这话当然对。但平淡天真又有深刻内涵和内在美的艺术作品也是不错的。白石老人的虾、白菜等农家风情不是也很有情趣吗?写意画能有高品位的笔墨语言不易,能感染打动人就更难。没有广泛而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以及对人生、社会的深刻体验,又能画出既有思想内涵和又有审美价的艺术作品来呢?

    我爱画人们喜闻乐见而且自己也喜欢的东西,重视题材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创新。艺术作品需要兼收并蓄-----传统审美中好的东西,我是不肯丢掉的,她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其博大精深,有一种迷人的美、一种深刻的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西方及当代美学的精华,对当今从事国画创作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别人好的东西我一定要拿来为自己所用。

    余已古稀之年,喜沉静不张扬,就像老牛耕地,一步一个脚印。正是-----“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陈良才 20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