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画结缘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12-03-01 09:29:41   来源: 梅州日报

   我与陈良才先生从未见过面,只是 2011 年 1 月,梅州市美协主席张耿平先生告诉我,在华侨博物馆举办著名客家籍画家陈良才先生国画展,邀请我出席展览开幕仪式,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最终没有如愿参加。直到第二天上午,才带着妻子和女儿参观展览,在展览室见到了良才先生的妻子和儿子陈滔。他们说,回家乡举办美术作品展是良才先生一直以来的心愿,但由于种种原因,直至他2007年逝世时这个愿望都没有实现。后来在梅州市政协、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等牵线搭桥下才圆了他的遗愿。在参观展览大饱眼福之余,我第一次花钱买下了展品中的上乘之作 《三思图》。同时,请陈滔母子俩吃客家饭、喝客家酒,以表对旅居在外乡亲的欢迎和款待。

  前几年,我为了活跃家乡的文化生活,让村里人有个读书的去处,倾尽自己的全部积蓄,把乡下老家的老屋胜裕庐办成农家书屋,随后胜裕庐书屋被省政府授牌确定为“全省农家书屋示范点”,为了提高书屋的品位和档次,想来想去,最终又想到了良才先生的大作,于是与陈滔联系,又买下了《兴旺》、《山居》等好几幅良才先生的精品,陈滔还额外赠送了我几本《陈良才书画集》等著作,既丰富了农家书屋的文化内涵,又使乡下人能一睹大师真迹。

  让我更加感动的是陈滔母子听到中国客家博物馆正在争创“国家一级馆”时,主动跟我联系,委托我代表他们全家将良才先生一幅价格不菲的作品《事事如意图》捐赠给中国客家博物馆丰富馆藏,他们说这也是良才先生的遗愿。

  从良才先生的画作中,从他出版的著作中,从陈滔母子身上折射出来的质朴敦厚中,我领略到良才先生的人格和画魂。

  良才先生的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将大量的生活素材融于心田,流于笔端,最终达到复归自然的“天籁之鸣”的艺术境界。古语云:美极至善,则可以教化于世。作为美术教育者,他更加注重人品,他的画作充分展示了他的人品如画,而人品画品的高度统一凝聚成他的画魂。我不禁感叹:当今学美术的人很多,若有人能用一生去研究学习良才先生,这个人必定能进入艺术的高境界。

  在我看来,良才先生是个真正的画者,他心系家国,胸怀河山,心藏百姓。几十年如一日,他用蘸着自己心血的画笔,以诗一般的激情,以吞吐山河的豪情,画祖国、画人民、画美好生活,至情与大爱,永远地驻留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他早年的成名作《黄河两岸金稻香》体现的是粮食题材,涉及人民饭碗问题;代表作《谈心—焦裕禄和老贫农》更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为改变兰考农村的贫困与落后跟人民同甘共苦、血肉相连的感人画面而引起共鸣;后来创作的力作《盛世江山 硕果累累》、《盛世江山 国泰民安》等则是反映改革开放开创的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时代精神、时代风貌。这就是他先后两次应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画,众多作品被国内知名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和国内外收藏家收藏的最好注脚。

  梅州是良才先生的故乡,故乡的山水养育了他的性情与气脉。他对故乡深情至爱,对生他养他的故土,对故乡的山川风物、父老乡亲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深情。他创作的根须,他创作的灵感,始终牵系着故乡的乡情和乡思。每次回到老家梅县,都到农村,走田埂,进农家,创 作了 《家乡之春》、《客家风光》、《梅县农村一角》等一批带有苍茫历史感和深厚客家文化内涵的佳作。

  我常常这么想,一个画家死了,还有许多人读他的作品,或者说,他的作品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那样的死,正如永生。一个画家活着,他只画一些不痛不痒的风花雪月,或者说,那些作品很快地被人们遗忘。那样的活着,充其量就是活着。

  在我的心目中,良才先生既是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中走过来的教育家,又是把他从事的美术事业看得至高无上和毕生追求的艺术家。他的辞世,是一颗文化之星的陨落,而他的人格和精神,连同他的作品,将永远活在一代代后来者的心中。

                                             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