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张伯驹:不该被遗忘的民族魂魄

   核心提示:在诗词方面他一生留下了二十余部诗集。在收藏方面他历经劫难倾尽两代人的家产购来国宝最终富可敌国。在书法方面他飘逸酣畅的鸟羽书体,与绘画并称双璧至今无人继之。在戏剧方面他与京剧须生泰斗余叔岩亦师亦友,得其衣钵,为京昆戏曲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在文物鉴定方面他以一双识珠慧眼辨妍媸。总之他在诗词、收藏、书画、戏剧、文物鉴赏方面的建树都堪称大师。
他位列民国四公子。在“西安事变”期间他敦促张学良逼蒋抗日。他协助地下党和平解放北平。他的富贵而清贫的一生充满着传奇。
   今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是从河南走出的一代艺苑宗师张伯驹先生诞辰109周年的纪念日。如今人们能记住红得发紫的歌星,能记住超男、超女,能记住热得发烫的易中天、于丹等,然而谁能记住为捍卫国宝倾家荡产把生命置之度外的他?谁能记住把价值上百亿的镇国之宝无偿捐献给国家的他?
                 中州张伯驹:不该被遗忘的民族魂魄
“他已是龙钟老态,非往昔风采。手持拐杖,缓缓而行,身着宽大的丝棉衣裤,越发显得单薄,……老人家好象没有看见我,只顾使劲地拄着拐杖径直奔向自己的目标。顺着他奔走的方向看去,有个小伙子站立在大门口,扶着辆自行车。仔细辨认我才看出,那推车等候的青年是他的小外孙。小外孙伸手接过张伯驹的拐杖,一把把他扶上自行车的后架,叫他坐好,即蹁腿蹬车,驮着自己的爷爷走了。”作家章诒和在写晚年的张伯驹这样写道。这是1980年,晚年张伯驹从劫难中走出来后,为弘扬和振兴民族文化频繁奔走发挥才智的情景。
两年后,“老眼昏花难自行”的他走完了85岁的人生旅程。日前记者采访了他生前的亲友,重新认识他富贵而清贫的传奇人生,理解他一颗赤诚的爱国心。
1、 盛世之下,谁还记得张伯驹?
   当人们在故宫博物院传世名作展子虔《游春图》上看到画面上,浩渺的湖水春波荡漾,起伏的山川,葱茏的草木。游玩的士人或伫立观赏,或策马纵游,或登舟泛波,细线勾描的山水画时,或在学习美术史上学习这幅传世名作时。有谁想到这幅作品是张伯驹卖掉旧宅和妻子潘素的首饰换得240两黄金购得。当人们在故宫博物院看到《平复帖》这幅字如万年枯藤,笔法拙朴老健的中国最早的书法真迹时,谁又能想到这幅被称为中国书法“墨皇”的法书真迹,是张伯驹先生耗费四万元的大洋购得。他为购得这件从隋唐到清末一直珍藏在帝王家的这件国宝而感到庆幸。他“庆幸此宝未被商贾转手流出国外,随欣喜若狂了好几天。”这件从清朝皇宫流出的稀世珍宝到了张伯驹手里就等于进了保险柜,尽管有人愿出高价要求转让,然后倒卖给日本人从中牟利,他则一概拒之。在北平沦陷后,他们夫妇二人把该帖缝入衣被中逃难到陕西,安全保护此帖。在张伯驹遭遇土匪绑架时,绑匪以撕票相威胁索要300万元的赎金。他以绝食对抗,8个月的囹圄他却誓死不卖自己所藏之藏品。
对于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来说,虽然耗费了家财却是一种收获后的难以言传的欣喜。他收藏的藏品是他精神的寄托和人生的延续,那一种对峙摩挲的愉悦是用语言难以形容的,也是很少有人能体会到的。张伯驹因为藏有《游春图》则自称为“游春主人”,因为有唐朝大诗人杜牧的《张好好诗》卷,他称自己为“好好先生”。他的书斋则称为“展春园”和“平复堂”。这足见他对这些藏品的喜欢,他把自己和这些藏品物化在一起。一个收藏家无偿地捐献这些历尽千劫而保存下国宝藏品,精神上无魂可依无疑于一次死亡。然而张伯驹夫妇却做到了,他不仅捐献了中国书画史上开篇述祖的《游春园》和《平复帖》,也捐献了杜牧的《张好好诗》、黄庭坚的《诸上座帖》、李白的《上阳台》帖、蔡襄的《自书诗》、范仲淹的《道服赞》、吴踞的《杂诗帖》、赵子昂的《草书千字文》等。他先后分批为国家捐献了近120件藏品。他无偿捐献的这些文物如今成为国家博物馆的镇库之宝。
   正如张伯驹所说:“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是则予为是录之所愿也。”
盛世集古玩,艺术品收藏火热的今天。在想方设法搜罗天下绝品的今天,有谁能像张伯驹那样把自己的收藏无偿地捐献给国家?谁又能记得张伯驹?
2、 魂系中华,大师精神应传千古
   在当下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究竟何人称为大师?在采访中有专家告诉记者能镕铸今古而又包前孕后者皆可以称为大师。张伯驹在诗词、书画、鉴赏、戏剧等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又何尝不是一位大师?
   张伯驹九岁能诗,渊源的家学,奠定了他的雄厚的古文根底。他是位居于当代诗词之颠的一个大家。“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民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挚友陈毅元帅去世时,寸段肝肠的他写下这幅挽联。参加陈毅元帅追悼会的毛主席看过这幅挽联称赞不已,在他的关注之下,失去户口和工作的张伯驹又被重新安排,并聘为中央文史馆员。儒将陈毅称赞张伯驹之诗词有北宋风度,精彩可观,不可多得。当张伯驹身陷囹圄时,陈毅元帅为他书写“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诗词进行鼓励。并说:“当今中国的词人,我最喜欢两个人的东西。一个是毛主席的词,博大宏远,气势磅礴,不拘一格。再一位便是伯驹先生的词,言近旨远,音韵铿锵,字字功夫。”甚至临终前陈帅还给张伯驹写信说:“你是我的好老师,使我学到很多东西,谢谢你。”
   著名画家刘海粟说:“丛碧兄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剧、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著名民族人士章伯钧说:“中国的文学再发达,以后也不会有张伯驹。”学者刘叶秋评价张伯驹的书法则说:“书兼行草,圆劲挺秀,卓然大家风范,与画可堪称双璧,殊足珍贵。”画家黄永玉则说:“大见识,大手笔,博闻风雅,慷慨大方。京华之张伯驹,言之口舌莲花生矣。”
   张伯驹先生一生中的收藏富可抵国,他在自己的藏品中陶熔气质,洗涤心胸。茅盾称他的捐献行为:“化私为公,足资楷式。” 书画大师启功称赞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他的学生欧阳中石评价张伯驹:“张伯驹是爱国主义的楷模,保护和传播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为人师表的典范。”著名鉴赏家史树青则说:“张伯驹的爱国行动,可以称得上民族英雄。”
   在戏剧方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说:“在近代历史上没有著名戏剧家张伯驹等人的建树和努力,就没有当代京剧的辉煌。”
张伯驹他身上所蕴涵的文化富矿中的本质精神堪称“国宝”。他留给后人的无限记忆和爱国精神将千秋永存。
3、  精神感召,有识之士奔走弘“国宝”
   张伯驹是从河南项城走出的一位艺苑宗师,他身上附着中原人的淳朴和厚道。他一生魂系家乡,满口乡音如同一个行囊伴随着他,让他把标准的中州音韵传向四方。他留下的书画作品的落款多是“中州张伯驹”。家乡发生旱灾的时候,他偕同其他演员披挂上台进行赈灾义演。他的心总是和家乡贴得最近。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的他仿佛已经走出人们的记忆。当收藏者疯狂靠收藏致富时候。当戏剧、诗词等传统文化在经济的摧枯拉朽地轰然倒塌时,会让人们想起老一代的构建者,诸如张伯驹。同样也会产生出一批有识之士,维护这将倾的大厦。向古稀之年走近的张就是这有识者之一。
   他的父亲生前是张伯驹先生的管家,父亲曾亲眼目睹了张伯驹这个富豪望族的兴衰荣辱。张伯驹没有走上象父辈一样的仕途,他倾家荡产收藏国宝,痴心于戏剧被家族认为是败家子。可是这位老管家能理解癖画淫书的张伯驹是在干一件正事。他就把这些“老雨老风总凄凄”的年代所发生的往事告诉儿子,让他为张伯驹做点事情。正是为了这个使命和弘扬张伯驹这种精神让张柱堂自觉地投入了长达八年的奔波之中。
记者初次接触张是在三年前越调大师申凤梅逝世10周年的纪念大会采访中。因为幼时喜欢听申凤梅的戏剧,家在新疆的他特意从新疆来参加这个纪念大会。大庭广众下的他立下誓言要为这位表演艺术家拍摄一个电视剧。当时的他向记者透露了为了父亲的遗愿他要为张伯驹建一个纪念馆的信息。这些年他一直为此事奔波,他要后人铭记住张伯驹的精神。
   如今,是一个建设纪念馆疯狂年代,稍微有点成就者,不管是书画家,戏剧家,文学家都会建造纪念馆或艺术馆。自己给自己建馆成了时尚。活人给自己建馆,希望自己能名垂后世。然而谁又想到张伯驹这位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宗师建一座纪念馆呢?著名书画家欧阳中石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近年来一批企业家,争着为他建纪念馆,他说:“我的老师张伯驹的纪念馆还未落成,我怎么能敢先走一步呢?”
   2007年春节前,记者拨通了张的电话,向他打听他奔走努力的情况。他告诉记者迄今为止他为做好修建张伯驹纪念馆和故居的前期准备工作奔波了八年,八年来他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以致于自己家庭弄得几乎“众叛亲离”。儿女们看到为此四处奔走呼告痴迷不悟的父亲,说如果再这样下去,他们将要把自己的父亲绑架回去。甚至有人当面质问,说他是有利可图。没有利为何这样锲而不舍呢?老张常常被这些话噎得无以应对。
他们怎能知道老张父亲的遗言呢?
4、 领导批阅,理应大力弘扬张伯驹
   张现在联系了一批张伯驹先生生前的学生和崇拜者。通过宣传把这位名人的爱国的艺术精神走进千家万户。迎接明年张伯驹先生诞辰110周年的诞辰纪念。老张的决心和努力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
据悉2005年河南省项城市人民政府把修建张伯驹纪念馆的工作列入会议纪要,并对此作出部署。
   2005年底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的王全书对项城市人民政府和张伯驹文化艺术筹委会共同呈报的“大力弘扬和宣传‘国宝’张伯驹有关问题的请示“作出重要批示:“张伯驹先生是稀世国宝,理应大力宣扬。所提建议,请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小组认真研究。”
   项城市人民政府把修建张伯驹纪念馆列入了2006年项城市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重大基础性产业工程项目之中。
人们期待着这位为国家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贤能够,让人们永远记起。因为他的胸中有民族的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