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良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梅县人。1956年考取湖北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在校从师著名画家张肇铭 张振铎,也得到过关山月、杨之光 汤文选先生的指点传授,主攻写意人物画。美术院校8年科班出身的国画家陈良才为人低调,不事张扬。在校期间便有许多作品发表与<湖北日报> <长江日报>等报刊.毕业作品<丰收在望>被美院选送到北京参加由文化部 教育部主办的"1964年全国美术学院高校毕业生作品展".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河南,第二年就有作品《黄河两岸金稻香》(这幅作品由谢瑞阶补背景).入选1965年第三届全国美展,随后又应邀与谢瑞阶、贺志伊等河南书画前辈共同参与人民大会堂河南厅的设计创作,他独立创作的大型国画<留庄民兵营>得到众多书画前辈和领导人的赞赏和认可首肯。
《谈心---焦裕禄和老贫农》是陈良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创作于1966年4月。作为当年在河南博物馆举办的全国性大型展览《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主要设计创作人员之一,陈良才与穆青、刘继卣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和艺术界人士深入兰考体验生活,创作了多幅反映焦裕禄同志先进事迹、具有鲜明时代感的优秀作品,《谈心---焦裕禄和老贫农》突出的表现了焦裕禄为改变兰考农村的贫穷和落后与人民同甘共苦、血肉相连的感人情结。整幅作品构图饱满、人物的造型准确生动。焦裕禄和老农促膝深谈、谋战胜风沙盐碱、水老蝗灾的办法,探改变兰考穷貌的策略。他把群众温饱时刻挂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比关心自己更为重要。作品深深打动了在场参观的众多领导和群众。并受到众多宣传媒体的关注和转载,当年的《人民日报》、《长江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都有发表,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好评。时年不到30岁的陈良才迎来了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陈良才的艺术创作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79年他被调到了河南大学美术系从事美术教学和创作工作,并且开始潜心钻研大写意山水画和花鸟画。他广学博采,笔耕不缀、深入生活足迹踏遍祖国的山川大河,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极具个性的绘画风格。其作品笔墨酣畅、淋漓、质朴、浑厚,给人一种大朴不雕,归于自然的艺术美感。1984年,当时的中国美术馆馆长刘砚来到河南大学征集美术馆藏品时,陈良才所作的《清漓渔舟》和《黄山图》这两幅山水作品被他选中,刘砚给予了陈良才所绘作品极高评价,他用了“功底深、有新意、很大气”这9个字评价陈良才这两幅山水佳作。
欣赏陈良才的画作,我们不难发现,在他每一幅作品里都蕴藏着诗一样的激情,这正是画家在书画创作中始终追求尽善尽美的体现。他在广泛吸收中国传统书画精华之中,注重吸收西方和当代审美观念。巨幅写意山水画《泰山胜景图》是他较为得意的一幅作品,他登临泰山写生感受,杜甫的《望岳》诗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内涵。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传诵,鼓舞着中华民族从来就有坚韧不跋、不屈不绕、昂首向前、勇于攀登。从图中看出画家着力点也正是在此处,画中数千阶梯通向南天门并延伸到顶峰,祥云涌高峰,引发人们积极向上,无限宽广的视野空间,使人心旷神怡,泰山何其壮哉,祖国山河又何其壮丽。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美、境界美,给人以美的陶冶。从画面的表现技巧来看,整幅作品虚实相生,气运生动,笔墨经熟,不难看出画家那深厚的笔墨功夫、敏锐的洞察能力和高深的创作能力。
陈良才《山高路崎岖》,画于2003年秋,取景太行山。近景一峰独秀,山石为大斧劈皴,时而中锋,更多的使用侧锋。山根处擦笔少,石廊的皴法重而硬,山凹处着墨最重,石的阳面着墨不多,甚或不擦一笔,石面显得醒目亮丽。古人 毫落纸,必用浓墨,能垂留数百栽,墨气如新,作者深于此理。淡墨溶湿,妖艳浮光。浓淡摸结合的过度关系适作安排,没有一点肥墨。岩间留白成山径,盘曲登顶。山石的设色,只用淡朱砂敷染石廊,石凹处;石阳面留自不着色,清雅拨俗。火红的秋树聚生山巅,散落石缝,炽热烂漫,顾盼生资。远景的山体画法与近景无异,几树淡朱砂,隐约遍山红霞。不强调中景的表现,几绺流云,用笔虚实互生,诡 不定,带出动感。山峰取纵向,布局以齐为正,高大雄浑,在险峻中求得稳定。中国水墨画的表现物象,对墨的使用,有所谓的“墨分五彩”,就是说摸的干、湿、浓、淡焦。另一说是“墨分六彩”,即指宣纸的白色也是一彩,这一彩实为画中的“留白”。“留白”是图画构图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技艺,并且十分重要,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说,这里是当彩用了。在画幅中的四个角一定留出适当的空白,是很有学问的,也是很难的,留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画面效果。这副《山高路崎岖》的留白非常成功,图中紫翠成岚,轻盈的霞气形无定法,以意为之,悬浮飘逸,恰似人间仙境。
《深山采药图》是一幅创作于80年代早期的彩墨画,画面色调和谐丰富,该画既不同于西画的光色表现,也没用“随类赋彩”式的着色法,而是使用了泼彩泼墨淋漓的方法尽致地表现出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神韵。画面安详沉静,创作形式新颖,给人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享受和无限想象空间。无疑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是“笔墨当随时代”感召下不可多得的力作。
《醉秋图---石钟山图》取材于风景名胜石钟山,石钟山是长江之一景,扼江湖之咽喉,两流会于其下,清浊判然。此山状入覆钟,峭壁崔巍,下临江流,水激洞穷,声如钟鸣。山虽不高,但很灵秀。为创作该画,画家反复研读了宋代文豪苏东坡的传世名作《石钟山记》,前后两次到石钟山实地写生,后又数易其稿,才得以完成,画家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可见一斑,此图所绘秋色甚为璀璨和迷人。
〈暮归图〉粗笔湿墨,几抹卧笔淡墨,随加浓墨来“破”,墨色、彩色混融,成临水浅滩。几株败芦,随风飘动。八只“水凫”迸风振翅,象听到巢中小鸟的呼唤,在黄昏前急匆匆地往回家的路上贴水疾飞。多么美妙的一首晚秋诗意图啊。画家在激动之余速画了两幅,描绘出动与静的抒情乐章。现其中一幅收藏于青岛博物馆。
正如陈良才《笔耕体味》一文所言:“平淡天真又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也是不应放弃。白石老人的虾、白菜等农家风情不是也很有情趣吗?”。他十分赞赏齐白石寓理于画的创作思想,要求自己以“虚、静”的心态从事国画艺术。认为“虚”能引和、能长进求得学问,“静”能生悟,宁静致远,世间万物静观皆能自得。在他笔下的公鸡、白鹭、鹭鸶、荷花等皆意趣横生,充满生命活力。每一幅作品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理解。深入观察自然和人生感受的积累,使寻常的花鸟形象中注入了人的情思,画面便有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三思图》构图新颖,是一幅很有创意的国画佳作。此画既有“意思”,又有情趣,这也就是花鸟画的亮点。画面里3只形态各异的鹭鸶集于浅滩,有的眼望前方、有的寻思苦想,有的足智多谋,深思熟虑耐心等待,捕捉时机。三只鹭鸶脚踏实地,面对问题认真地思考选择。画家利用鹭鸶的“鸶”与思想的“思”两字的谐音,寓意人们做事决策要深谋善断“高瞻远瞩、三思而行”。此画寓意深刻、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画面美且立意高。
在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之际,陈良才饱满激情创作的三幅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作品《盛世江山 硕果累累》在中央办公厅毛主席纪念堂举办的《东方红--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大型书画展》中被纪念堂重点介绍,陈列于展厅显著位置。此幅作品被编入由江泽民题写书名的大型精装豪华本画册《毛主席纪念堂珍藏画集》中。他以无限崇敬之情,以硕果柿子寓意当今改革开放的盛世,用画笔讴歌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如今盛世江山、硕果累累应更加深切缅怀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
2005年,作为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特邀的全国56位书画家之一,陈良才应邀参加了中国国家博物馆21世纪首次举办的“56个民族共庆建国56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当代名家书画收藏展”。作品《盛世江山 国泰民安》、《三思图》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也再次邀请陈良才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国画,这无疑是对陈良才教授艺术创作的再次充分肯定。
国画家张仃有一句话---国画,画到最后是比修养,你有多少修养,最终都能在画面上表露出来。陈良才是一位严肃而且富有激情的画家,他沉静笔耕,做学问搞创作从不浮躁和张扬。他经历了时代的变化,观念的更新,现实与传统的叩撞,中西文化的冲击。他所创作的国画作品也充分印证了张仃教授的这句话。相信对国画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笔耕不缀的画家陈良才今后一定还会为我们创作出更多更美的艺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