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国画家陈良才先生,一生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不仅为我省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众多优秀美术作品。在先生逝世3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对先生的缅怀之情。
陈良才先生(1937-2007),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梅州人。1956年考取湖北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在校师从著名画家张振铎、关山月、杨之光、汤文选先生,主攻写意人物画,旁及山水、花鸟画,涉猎广泛,成就卓著。
陈良才先生是广东客家人,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河南新乡。先生一踏上中原大地,就对这一块热土产生了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他常说:“我是认他乡作故乡,河南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根在中原。”在教学的同时,他不忘创作,经常深入基层采风写生,创作了许多表现河南风土人情的作品。上世纪60年代,陈良才先生便有作品《黄河两岸金稻香》入选全国美展并受邀参与人民大会堂河南厅的设计,后与穆青、刘继卣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和艺术界人士深入兰考体验生活,创作了多幅反映焦裕禄同志先进事迹的优秀作品。
改革开放全国恢复大学招生后,陈良才先生调到河南大学美术系从事国画教学和创作工作,此时正值年富力强,良好的教学和创作环境使他焕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并且开始潜心钻研大写意山水画和花鸟画,皆取得了较大突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他既能广学博采,笔耕不辍,同时还能够深入生活,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极具个性的绘画风格。那一创作阶段应该是先生创作生涯中巅峰时期的开始,笔墨酣畅、淋漓、质朴、浑厚,给人一种大朴不雕,归于自然的艺术美感。1984年,当时的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岘来到河南大学征集美术馆藏品时,对陈良才先生的《清漓渔舟》和《黄山图》两幅山水作品给予了“功底深、有新意、很大气”的评价,这两幅画遂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那一时期前后,先生还有《万山深处一孤舟》、《硕果累累》、《源远流长》、《盛世江山
国泰民安》等作品被中国画研究院、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国家重要机构收藏。
陈良才先生的人物画受蒋兆和、汤文选、方增先、黄胄等大家的影响,在传统与生活之间,一开始就把从生活入手放在第一位,终生不渝。他深入生活,以速写的手段积累素材、感受生活,再根据创作的需要有取舍地学习、吸收传统,从而完善了提炼生活的写生技能。古人概括生活的写实能力,描绘物象的精到和捕捉情节神态的惟妙惟肖,写实与写意的统一,在陈良才先生的作品中都有准确的继承和微妙的体现,展现给观者的感受为实中见写和粗中见精。陈良才先生主张笔墨要服从于写实的造型,即笔墨服从于表达对象的形神,好作品应该笔简意赅、形神兼备。他在继承写意传统中重视造型与笔墨的统一,在发挥笔墨传神效能的同时讲究造型的基础作用。他的粗中见精明显不同于近现代的水墨写实人物画,而善于靠奔放泼辣、无法而法的笔墨和生动的造型表现独特的感受,创造情境交融的氛围。他的实中见写也有别于古代的大笔写意画,而是把准确精致与放笔挥洒结合起来,做到形似神足而又气韵生动。《谈心---焦裕禄和老贫农》是他的人物画代表作之一,整幅作品构图饱满、人物的造型准确生动。焦裕禄和老农促膝深谈、谋划战胜风沙、盐碱、水涝、蝗灾的办法,探讨改变兰考穷貌的策略。当年的《人民日报》、《长江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都有发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好评。时年不到30岁的陈良才先生迎来了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上世纪80年代,为了拓展画路,陈良才先生开始关注山水画。他从李可染、陆俨少、傅抱石、石鲁等大家入手,上溯宋元各家,以自己大量的写生为基础,开始了山水画的探索之路。陈良才先生认为一幅好的山水画应该“气象高华,笔墨多变,韵味融和”,他30多年的山水画创作追求正是对这三方面要求的具体注释。陈良才先生的山水画笔墨灵秀,气韵通达,无矫揉造作之感,简约而不粗陋,细密而不纤弱。
笔墨关乎风格。陈良才先生提出“笔墨变化多方”,其笔墨功力的深厚和老辣是同行所公认的,但他的成就是在继承传统成法的基础上,表现为推陈出新,独树一帜。陈良才先生在用线上力求变化,以中锋为主,辅以偏锋、侧锋等其它笔法,皴石写树,勾云画水;在用墨方面强调墨从笔出,笔笔生发,历历见痕。他用墨每每不多调和,一笔下去,浓淡干湿,飞白揉擦,笔锋干松才再舔水墨,莹然光洁,苍润相济,层层映带,融成一片。巨幅写意山水画《泰山胜景图》是他较为得意的一幅作品,画中数千阶梯通向南天门并延伸到顶峰,祥云涌高峰,引发人们积极向上,无限宽广的视野空间,表现出山水画中的境界美。从表现技巧来看,整幅作品气韵生动,笔墨纯熟,从中可以看出画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创作能力。
陈良才先生的花鸟画大气磅礴,沉郁雄浑,既具有传统文人画的格调,又充满鲜明的时代特征,他的笔墨率性自然,意气丰厚,无论寻常的丝瓜翠蔓,还是古松虬枝、苍鹰白鹭,都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他的视野开阔,荷塘烟云弥漫的气韵,竹林劲节的凌云之势,芭蕉的清新明丽都在他简约而富有表现力的笔墨下呈现。他不但追求对物象的生动再现,也强调笔墨本身之美,注重气韵的流动,作品物我交融,有返璞归真之趣,气韵生动,妙得天籁之音。他是一个具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和淳朴自然人文情感的画家,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花鸟画创作中,使画面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他曾以无限崇敬之情,以柿子寓意当今改革开放的盛世,用画笔讴歌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这幅《盛世江山 硕果累累》被编入了由江泽民题写书名的大型精装豪华本画册《毛主席纪念堂珍藏画集》。
先生曾多次告诫我们:“艺术是真善美的产物,人品不高,落墨无方。”作为美术教育者,陈良才先生则更重视人品,人品画品的高度统一是其艺术的一大特点。先生给我们上课时,时常提及元代的倪云林,明末清初的徐文长、八大山人等人品画品俱佳的古代大家,让我们在临习他们的作品时要反复体味其中的精神内涵,并一再告诫我们要好好地学习传统,多临传世名作,为以后的创作打下牢固基础。记得当时上山水画临摹课时,先生拿出了一幅印刷精美的明代山水画家赵黻的长卷《江山万里图》,对我说道:“这幅作品山水俱佳,功力深厚,你争取把它临下来,不能让我的话落空啊!”师命难违,我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强迫自己把这幅长卷临摹完毕,还为此累病了一场,可以说这是我大学时代惟一下大功夫完整临摹的一幅传统名作,至今都让我获益匪浅。回想起来,先生那时平实的话语中蕴含着殷切的期望。
广博的学识修养是陈良才先生一贯的追求与执教主张,他认为单一地画画是不够全面的,工夫在画外,诗文、书法等全面的人生与艺术修养对一个画家的持续发展和提高尤其显得重要。在河大上学时,先生就经常督促我们利用课前十几分钟的时间练书法,这样既提高了书写水平,也增强了腕力,也为接下来的山水、花鸟课程热了身。先生在督促我们的同时,自己也写,在他数十年的临写之中,自成朴茂浑厚而又风神洒脱的行草风格,与其画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先生是一位既理性又富有激情的画家,他沉静笔耕,做学问、搞创作从不浮躁和张扬。他经历了时代的变化,观念的更新,现实与传统的碰撞,中西文化的冲击,这使他的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和深刻,并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清正朴厚的艺术品质。
李明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任
河南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