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昆: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郑玉昆,1929年出生于河南登封。195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后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1989年创建中国少林书画研究院(后改为少林书画研究会),任会长。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家特殊贡献津贴。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应邀在西安、郑州、北京、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讲学。作品《豫西庄稼人》、《雪松》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人生之路》、《巍巍昆仑》收藏于中国画研究院,《芦雁》收藏于法国巴黎博物馆。出版有《郑玉昆画集》、《中国山水画家郑玉昆》、《郑玉昆水彩画集》、题画诗选《诗韵跋句》、诗书画印集《画韵综观》等。1994年人民日报评论称“当代山水画家郑玉昆,作品意境深远,苍劲郁郁。是我国当代山水画坛上重要代表人物。”
国学大师王国维论文艺的创作境界,曾引用三段词,其中首段是:“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论艺术的独创性的,用来评价我的学友郑玉昆的创作,确当又富于诗意。
我们同岁,五十年代同在东北鲁艺,接受以生活为源泉的艺术教育。分别四十多年后,看到他的山水画新作,无限感慨,他光大了母校优秀的文艺传统,一面坚持以生活为源,一面又赋予它理想的色彩,实践了真实与浪漫的完美结合。他的国画山水,有着独特的创造,充沛着青春活力和个性的魅力。只有历尽艰辛又肯于不断攀登,能毅然拂去一切遮目障眼的枝枝蔓蔓的人,才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达到常人所未达到的境界,见人所未见的东西。
玉昆也善诗,有句:“我画不求颜色佳,但愿是我心里话。既非扬州八大怪,也非南宋四大家。千人应有千人面,点线皴擦求变化。不泥古人不随俗,自家稻秧自家插”。画是独创的心画,他人是不可替代的,不吃别人嚼过的馍,是郑玉昆的创作理念和自白。他自幼生长在中岳嵩山的脚下,多年来踏遍了嵩山的诸多险峰,画好嵩山是他一生的志愿,并创作出了一大批佳作。
如果从八十年代他专注于山水画的创作算起,最初的画还可见到一些传统山水模式的影响的话,到了九十年代,他的画风逐渐有了理想的成分,个性成熟了,可以放手去画自己的画了,从天人合一中悟出了哲理、精神。无论画嵩山、画黄河、画昆仑、画太行,都另有一番深意和心境,气质出来了。这是一条艰辛的探索过程,既要有披荆斩棘的毅力,又要有刻苦实践的精神,数十年如一日,他做到了,很不容易。
郑玉昆是一位实干家、苦干家,在生活和艺术的实践上都是一位苦行僧。
正如他诗里所写的:“半生多宿深郊外,无数篇章写故乡。十里晨钟催旧梦,五更残月披秋霜”。他以多半的时间画嵩山,近年来全国的名山大川差不多也走遍了。尤其是西北边疆、青藏高原、昆仑雪山、大河源头、祁连山、贺兰山、秦岭、北疆的博格达山及东北的长白山等,行程也有几万里了,而他无怨无悔。到生活中去写生,有时要受风雪严寒、沙暴袭击之苦,有时攀登危岭绝岩还要冒点险,好在他少年时学会了少林武功,又对艺术爱得痴迷,所以艰难困苦还可以从容对付下去,取得了玉汝于成的效果。
没有多年积累的生活打底,怎么能画出那千姿百态的山川来呢?山有山的历史,水有水的典故,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画家看来,它们都是人格化的对象,是有性格,有感情,有不同的精神面貌的。正是在这种丰厚的生活积累、体验、感受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他创作的构图、立意、气势、韵味、笔墨技巧才总是处在变化之中,千百幅山水有千百幅不同的变化,不同的风貌。
郑玉昆对生活非常敏感,他注意到划破平静湖面的小艇,有如划破晴空的小鸟。注意到大戈壁荒漠中,红柳生气勃勃。注意到高高的山坡上,小小的农家炊烟被密林衬托得雪白,直上青天了。有了感受把它变成一幅画,在书桌画案上的奋斗,也是异常艰辛的。这里有形象思维的过程,要有比和兴的参与,要有理想、幻想、联想的能力,要有娴熟的笔墨功夫,还要时时借鉴别人的经验等。郑玉昆还画了系列的黄河源头的画,其意境表现出了大河母亲般的宽容胸怀,颇具匠心和创意,具有典型意味的生活形象,潜藏着内在的哲理和精神,这是需要有灵性的艺术家去深入发掘的。
回顾一下郑玉昆艺术的成长过程,也是很有意味的。
他五、六十年代的学习和任教,好比是打下一个基础,而真正的成功之路,摸索到最适合自己艺术发展道路的,是在回到故乡,下了决心搞国画之后,特别是在八十年代以后,是故乡的土地,最终抚育他成为有创造活力的中国山水画家,这并非偶然。中原大地是我们民族发祥之地,这里走过轩辕黄帝以及大禹的足迹,夏都、殷墟都在这里。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都生于河南的巩县、禹州。而嵩山俯览中州,被推举为五岳之首称中岳,这里三教荟萃,太室山有嵩阳书院,二程讲理学。
少室山有少林寺,是达摩面壁的地方,文武双全。太室少室左右对峙,气势夺人。这些形胜之地,正是促进艺术发展成熟的良好条件,有如母亲的乳汁不断滋养着她的孩子。正是家乡的土地与人民,鼓舞着他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就。回到故乡,做一位偏僻小县城的文化馆员,对比着当大学老师来说,是从天降到地下来了。其实,换个角度看,这是从某种闭塞的小圈子里冲了出来,回到了一个异常开阔的新天地, 是回归了大自然,回到了最靠近艺术源头的地方,亲吻了母亲大地,洗涤了灵魂,吸取了力量。
郑玉昆在学院学习时,喜欢的是俄罗斯民族画派的风景画家:列维坦、斯希金、库因兹等,虽然有益,但那是学习别人的经验,而回到故土,深入到嵩山的七十二峰去,到父老乡亲中去,这是亲身参与到发展弘扬民族艺术的战斗,是亲身参加建设,创立自己的民族学派,这才是尽到了新一代中国山水画家的历史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