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郝石林先生

      1997年"九九"重阳节,一位81岁的老者登上2000多米高的石人山玉皇顶峰巅,旅游公司的经理很惊奇,特地送他一只小石牛,称他是此地开辟旅游以来登上峰顶的最高龄的老人。这位老人夏季每天都游泳两个多小时,秋冬则洗冷水澡,从不知感冒为何物。有一天风寒悄然而至,他张开大嘴连打喷嚏,心想这次可要"享受"一下感冒的滋味了,谁知九个喷嚏一路打完,感冒又与他失之交臂。每当雄鸡报晓,郑州市东风路的郑州轻工业学院家属院里那名为"蜗斋"的画室内,那位老人就起来晨练,一天可站立作画6个小时。2000年6月和10月,我们两次造访"蜗斋",老人一双大手握住我们的手,传递着一种超乎常人的力量,望着老人红润的面孔和挺直的脊梁,你能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问语吗?扑面带给我们的是--岁月无痕?他就是著名书画家、河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首席副会长、太行书画院院长和少林书画院业务院长、原郑州轻工业学院工业艺术设计系教授郝石林先生。

      郝石林,号拙翁,1916年出生于山东莘县麻寨村一个穷苦的长工家。他于1939年秋投考国内仅有的美术院校国立艺专?现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的前身 专攻国画,从业师均为驰名中外的画坛大师,如潘天寿、吕凤子、傅抱石、吴?之、李可染等,特别是潘天寿对郝石林钟爱有加,经常耳提面命,传授画艺。郝石林自认为拙笨则勤奋异常。在吕凤子任校长期间,他倡导务实学风、奖励精进与品学兼优的学生,用自己的工资设立了著名的"凤先生奖学金",郝石林连续三年获得第一名奖学金。"这个有着一张黝黑的脸,一双神采奕奕的眼,说话跟作画一样认真"的山东弟子日后就和吴冠中?1939年共用一个画案的师兄 、高冠华成了潘天寿的得意弟子。

    郝石林一生颇与中国现代史上的名人有缘。他最敬重的乃是恩师,集"诗、书、画、印、史、论"为一身的国画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潘天寿先生。60多年过去了,至今郝教授仍动情地说:"当我20岁出头时,潘先生以他崇高的人品、画品,博大无私的胸怀,给了我亲切的教诲和点拨,使我终身受益。"郝石林毕业时,潘天寿为他题写了"品格不高,落墨无法"八个大字,体现出潘天寿既是对弟子的勉励和希望,也是美术大师严以律己的内心告白。1943年,潘天寿在寄与郝石林的一封长信中写道:"治学一勤勉,二终身不辍,三志趣宜高远,四着眼于空阔,五虚心以求多见闻,六有独立精神而不依赖,七做人态度要乐观向前。"此番忠言,锁定郝教授一生求艺、治学生涯,至今郝教授仍珍藏着恩师辅导他作画时的两幅示范画,一幅为山水,一幅为花鸟。

    我们环顾郝先生的画室,一幅透出寒香的《梅花图》首先攫取了我们的视线。郝教授说:"这是我家的传家宝,是解放后曾任浙江美院国画系主任的吴?之先生所画。吴先生为此画三年改了三次。"我们走近细看《梅花图》,发现此画并非画在宣纸上,而是画在四川土产的皮纸上。原来在1939年,国立艺专迁到云南呈贡县安江村一所破庙里。一天,郝石林请教授花鸟画的吴?之老师为他作示范画。吴先生当即仿吴昌硕笔法潇洒地画了一枝白梅,当他拟将土皮纸拉下题字时,向下一拉却发现还有很长一段,就不禁说:"呵?还有这么长?"稍一定神,吴先生用笔重新蘸了墨,逆锋向上推到纸顶,画出至少有80厘米长的一截梅枝。1940年春,郝石林在课堂上拿出《梅花图》准备临摹,恰逢吴先生踱进画室,他就请吴先生题补款。吴先生欣然命笔从画的左上而下题了一首小诗:"几枝飞雪过邻墙,误落毫端墨亦香。清赏自应多绮语,何妨铁石作心肠。"随后又写了两行小字:二十九年,吴溪草堂。接着又在右上角题写:"石林老棣赏之,?之补款",并在右下角他的姓名处盖上白文"吴溪草堂"印章。1941年,吴先生又看到这幅画,看了许久断然说:"这张画上三枝梅枝方向太一致,有些雷同,变化小了。"于是他用画笔把上边的两枝连在一起,并使它向右下方弯了下来,然后自慰说:"这样好多了。"1942年春,郝石林想把此画装裱起来,就到吴先生的住室请教装裱技艺。吴先生展开此画又发现了"问题"。他说:"这幅梅花,最下边的三枝长短不同的主干虽有变化,但有些向一个方向收缩,好像是插在花瓶中似的,看上去刻板。"于是他又拿起笔在右边的一枝主干下端向右下方添了近3厘米长的一笔,破开了三枝梅干都向下方形成收缩的格局。他欣喜地说:"这幅画三年改了三次,真正体现了大胆落笔,细心收拾的道理。"而当着学生面三改其画,吴?之虚怀若谷、对艺术至真至纯的风范在画坛传为佳话。

     郝教授的"名人缘",还要讲到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

     1944年夏,从国立艺专五年本科毕业的郝石林,被潘天寿推荐接替赵望云?冯玉祥的绘画老师 为冯玉祥的私人画师。此时的冯玉祥已被蒋介石视为其投降政策的主要障碍,经济上、政治上都颇为窘迫,住在离陪都重庆20多里的名叫歇台子的一个院落里。头次见面,冯玉祥就握着郝石林的手说:"今后要请郝先生多帮助了。年纪大了,学画更感到力不从心,严师出高徒,先生还是对我严一些才好。"一番热语瞬间就化解了郝石林拘束的心情。郝石林辅导冯玉祥主要是学画传统的小写意画?花卉和翎毛 。花卉中冯玉祥最爱的是梅、兰、竹、菊。每次学画总是郝石林先生将自己所画的几张不同花卉的八开小画稿给冯将军看,然后再依冯将军选定的画稿为蓝本当面画给他,边画边讲怎样构图,如何用墨、用水,怎样配色。五十多岁的冯将军学得认真,画得"艰辛",高大略胖的身躯伏在画案上不歇气地临摹几张后,额头常沁出汗珠。当郝石林劝他歇歇气时,他总说:"我怕交不了作业,再画两张再休息。"学画间歇,两人唠人生、唠家常,冯将军说:"为什么画画,依我看来,应当为劳苦大众,揭露那些吃人肉喝人血的人们,使全世界人类都得到自由平等,都得到民主。"并在郝石林的毕业录上题词"时时刻刻为痛苦同胞们呐喊"。在郝石林的辅导下,冯将军画技大长,梅有韵、竹有节、菊傲霜、兰幽香,引得许多身边官兵、社会贤达、爱国志士求字求画。冯将军在画上的题字全和抗日有关,如水墨画《茄子》上的小诗"茄子紫,紫茄子,吃的有了力,可以把日寇打死?"《墨竹》的题诗"竹有节,竹有节,不畏风,不怕雪,内中空虚是谦虚,生性不屈在刚烈,日本欺我不抵抗,借问一声有无节。"几年的画师生涯,郝石林与冯玉祥结成了"忘年交"。雾重庆,还时常缭绕着郝石林和大老乡、诗人臧克家的乡音。1944年郝石林毕业时,臧克家为其题诗:"上帝/给了享受的人/一张口;/给了奴婢/一个软的膝头;/给了拿破仑/一柄剑;/同时,/也给了奴隶们/一双反抗的手。"并附言:"到渝后,时与石林弟过从,乡音亲切,欣然与怀,今石林弟毕业艺专,即将远离,为书拙作,以为纪念。臧克家三十三年六月。"该诗后来收录在《臧克家全集》,命名为《一双反抗的手》。

    郝石林在冯玉祥身边,接触、体验、目睹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些共产党人、民主人士的高风亮节,如冯玉祥的秘书、共产党人王冶秋和画师赵望云,民主人士李济深、李德全?冯夫人 、老舍、姚雪垠、徐悲鸿夫妇、贺敬之、臧克家等,这对他本身逐渐形成的甘于淡泊、重气节、有责任感、悲天悯人的传统知识分子气节大有裨益。

? 

     郝石林先生是著名的书画家。从青年时代起,他从穷乡僻壤脱颖而出,到1939年考入国立艺专之日起,历史造就他成了中国现代画坛的见证者、受益者。他饱受了画坛大师潘天寿、傅抱石、吕凤子、吴?之、丰子恺、李可染等一代名流的传道授业,从这些画坛巨擘身上他看到了艺术家特有的风范,奠定了"艺术为人生"的人生观与艺术观。他曾为买《古文辞类纂》而卖掉了穿在身上的仅有的一件蓝布褂子;他利用课间苦练汉隶《石门颂》,利用废画空隙处翻来覆去练字,最后他用刷砚台的黑水染成黑纸,他就用笔蘸着清水写。我们在采访中,老人拿出当年用草纸在陕西汉中拓的《石门颂》碑文,拓片之大画室的空地都铺展不开,这张拓片却跟着郝先生辗转相依了六十多年。求学时郝先生全力临摹了国立艺专历代名家之作和日本出版的《南画大成》,从而禅透"道"与"法"的真谛,还在饥肠辘辘中临摹了唐?吴道子《天王送子图卷》、韩?的《牧马图》;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公麟的《五马图》;元?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长卷,而后又遍临了新罗山人、徐青藤、王石谷及清代三高僧--石涛、八大、石?的作品。当年国立艺专的师生经常唱着胡适作词、赵元任作曲的《上山》歌,歌中唱道:"明天绝早跑上最高峰,去看那日出的奇景"。郝石林当年就是那么一个"绝早"的人。

    当你欣赏郝石林的画作,就会感受到他的山水画渗透着浑朴、厚实、空灵、飘逸的气韵,洋溢着天地间一种宁静、旷远的自然美,如《潺潺有声》、《梦笔生花》、《黄山松》等作品,兼容了画家眼下、胸中的南北山水之特色,体现着中国画的笔墨特色。美术评论家徐恩存先生在评价《梦笔生花》时说:"那突兀而起的石笋般巨石,踞画面中心,一眼望去,成为焦点,古松峥嵘、云海苍茫,境界渺远;且以虚写实,知白为黑,墨色变化神妙,层出不穷,由此画可以看出郝先生作画的惨淡经营,他常把主要物象以厚重笔墨表达,但并不写实,依然是强调水墨韵味,线条之遒劲,整幅作品以'平淡见奇绝',并不张扬、炫耀,了无浮躁之气……"郝先生作画颇具八大山人的遗风,作品用色颇少,如作品《寒月松鸠》,整幅作品以黑为主,仅有一轮泛着鹅黄的圆月和几缕烟灰色线条的勾勒,给人一种览尽千山万水终平淡的宁静美;郝先生的花鸟画清淡、恬趣,观之则趣意盎然,历经六十多年的潜心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平淡之美为本色,苍劲古拙如金杵"的艺术风格。你看极重神韵的《小憩》,画中的一块苍然巨石上,7只八哥姿态各异立在石巅,顾盼生辉,各有神韵,画面生动简洁,意蕴无尽,体现着"神与物游"的艺术思维方式。

    郝先生尤喜画鹰鹫,问之为何钟爱画此物,他说:"我喜画鹰鹫是取其勇猛睥睨雄健之态。鹰鹫在西藏被称为神鸟,当年我的老师亦甚喜画鹰鹫。"他的新居画室里就挂着一幅大作《沧海秃鹫》,作品构图简练、造型生动、意境清新,静观此画,胸中不觉会升起一股搏击风云的热流。

    郝先生不但画绝,且练得一手好书法。他说这也是得益于潘天寿、吕凤子、丰子恺的亲授。郝先生尤对浑朴雄奇的《天发神谶碑》独有领悟、造诣颇深,据说,国家级书法家中仅有十几人擅写这种字体。《天发神谶碑》为三国吴?皇象所创,其特点是篆书的结构、隶书的用笔,讲究侧锋。该字体刚劲有力,但没有别的字体龙飞凤舞、飘逸潇洒,加之不好练不好写,故流传不广。五十多年前,郝先生在重庆的地摊上买到《天发神谶碑》的一些散片,就将之整理成册。郝先生说:"我认为我天赋差,别人不写的我写、我练,世俗的说法叫'走冷门'"。也正是这种走冷门的脱俗之举,正是郝石林先生持续几十年对该字体的不断揣摩、习练,自甘寂寞地??追求,使得中华书法的艺术瑰宝得以发扬光大。以往,"天发体"齐白石早年写过、练过;现今健在的河北书协主席黄琦先生是目前国内善写此体的元老之一。殊不知,"天发体"即便是在书法界也曾是鲜为人知。1987年在河南省文化馆举办的"河南省书法展"上,郝先生曾以"天发体"写字参展,被组委会编为"杂体",还是郝先生出面力陈,才使得号称"书法大省"的同仁们一睹为快。目前,许多来向郝先生求字的人不少都点明要先生写"天发体"。郝先生拿出写好的两幅"天发体"给我们看,一幅为"舒畅";一幅为"宁静、豁达、宽厚",观之力透纸背,每横的收笔处仿佛就可挂一个小秤砣,颇具阳刚之美。目前用此书体在全国约有20余地纪念馆、博物馆和碑林石刻,例如山东王羲之纪念馆、湖北杨守敬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黄河碑林、翰园碑林等。

     郝先生的书法与国画相映成辉,但老人的品性淡泊,作为画家、书法家,几十年来他从没标价卖过一幅画、一幅字。一天,有人告诉他,郑州的四家画廊有他的画在卖,老人立即赶到那四个画廊,叫他们立即把画拿下来,否则就起诉他们,因为他从没有把画送到画廊托人卖,所以那里的画肯定是假的,取下一看果真是赝品。有一次,几位外国友人来到他的画室求画,他二话没说,就拿出画让他们挑,当外酚讶宋识嗌偾?保??担?黄金有价,情义无价。你们大老远的过来,就是看得起我的画,我已非常感谢。"

     艺术是无国界的。总是低调处理自己的郝先生,他的作品多次被选送到美国、加拿大、日本、芬兰及东南亚诸国展出,被国内外的多家纪念馆和博物馆收藏而名闻遐迩。1994年,为全面反映郝先生60年的艺术生涯,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先后拍摄了《妙笔丹青写人生》?上下集 、《蜗斋主人--郝石林教授》专题片;在"郝石林艺术生涯60年画展"展出时,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正在参加省人代会,他专门抽中午会议休息时间观看了画展并为之题词。至今郝先生还说:"李书记可谓是我省参加画家艺术活动的第一人"。为此,郝先生当场欣然提笔画了一幅《红梅》,题名"长春",赠与李长春书记。

     郝先生终身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曾先后在新乡师专、哈尔滨师范大学任教,于1978年调到郑州轻工业学院筹建"工业艺术设计专业"。1979年9月,正在上海兄弟院校取经的郝先生等4人突然听说上级已决定郑州轻院将不开设"工业艺术设计专业"消息,他心急如焚,返郑后即刻对河南省轻工业产品开始了实地调研、考察,论证郑州轻工业学院开设"工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必要性,并写出详尽的可行性方案。在这短短的四个月里,郝先生十多次上书时任轻工业部部长杨波和轻工业部教育司,力陈河南工业设计"一级产品,二级包装,三级价钱"的痼疾,工业艺术人才奇缺是禁锢河南轻工业产品冲出省门、国门走向世界的桎梏,而河南工业产品设计的"傻、大、黑、粗",河南美术界当时在国内历届画展均"名落孙山"的状况,这些都与中原大地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相悖。十几封"谏书"在轻工业有关部门引起了一场波澜,当时杨波部长被这位山东汉子的执著和耿直所深深感动,几次回信说:"接到你的信,我们将尽快想办法恢复工艺系?"1984年,杨波部长到河南视察,一下火车就说:"请通知郑州轻院领导转告,我要见见郝石林老师。"郝石林教授对我们说:"为筹建工业设计专业和首届招生,我累得吐了血,但保住了工业艺术设计专业,是我一生最大的欣慰。"如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壮大,郑州轻院工业艺术设计系已成为中南地区高等院校工业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中的一支劲旅,在"2000年河南省工业艺术设计"大赛中夺得17项大奖,"工业艺术设计专业"近3000名毕业生现已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

     1987年6月郝老退休,却仍是闲不住。他被聘为"河南省老年人大学"的国画课教师。每次上课,教室里总是坐满了二百多位离退休老同志,郝老画一笔,学生学一笔。他深得这帮"老学子"的喜爱。前几年,老年人大学的学员、原安阳军分区司令员刘振世和原郑州炮校政委张纪安还举办了个人画展。郝老为老年人大学编写的《写意画初学技法》被印刷2万多册;1986年他又应邀为北京"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编写《梅兰竹菊的画法》一书,该书被"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出版,供全国二百多所分校作教材,真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三 

     两次拜访郝老,均见他的书架上放着一留络腮胡须酷似"西部歌王"王洛宾的照片。我们问:"郝老认识王洛宾?""不,这是我妻子去世后我的百日蓄发照。"郝老动情地说:"我一生两次蓄发,一次为母,一次为妻。"郝老是个"性情中人",他的两次蓄发,闪烁着东方人的理性色彩。

     为母蓄发,缘于抗战期间。当时在外求学的郝石林与家在山东敌占区的老母音信两茫茫。郝母听乡人说,只要将吃饭的勺子挖向天空,就可以使游子心乱而思家。于是郝母每天将饭端到桌子上后,就站在屋外,用勺子向天空不停地舞动,边舞边喊着儿子的乳名,一喊就是七八年。解放后郝石林接出母亲,得以奉养天年。郝母91岁时无疾而终,郝石林蓄发百日,以念及老母育儿的艰辛。

    说起妻子,郝老更为动容。解放初,郝老在山东淄博教育局当视导员,由他负责利用寒暑假培训该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由此,他结识了全局青年教师培训比赛第一名的李毓峡。李是一位天然明媚的大家闺秀,每次淄博有文艺会演,总少不了她的京剧清唱,往往博得众人的掌声,自被许多人"心仪",其中也有刚进城的老干部。"名角"偏偏爱上"新八路",自然有些人心里不舒服,于是就"调"散鸳鸯,将郝老调到淄博周村区教育科工作,使两人相距90多里。郝老30多岁才有了"意中人",心中自是顾虑重重。在送行的路上,李毓峡对心上人说:"请你放心走吧,咱们的事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她对外公开她的"择婿"三原则:一要没结过婚;二要年龄相当;三要有真才实学。三条原则自是将一些人拒之门外。一年后,34岁的郝石林和29岁的李毓峡举行了简单的婚礼。郝老说:"老伴跟了我,没有享过一天的福。"说时眼眶泛红潮湿。婚后的李毓峡将传统的中国妇女的"相夫教子"发挥得淋漓尽致,相继降生了6个比肩而立的儿女,真是上有婆母下有半个班嗷嗷待哺的儿女,又身为新乡一中代数教师的她,作为一名职业妇女在生活与工作的漩涡中游刃有余。她为了家为了工作,曾连续8年没有吃过早饭,却连续多次获得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的称号,还把一家老小照料得舒舒服服。她的惊人之举还不在于此,惊人的是1961年中年后的郝石林在李毓峡的支持下调往哈尔滨师大,弃温馨的小家而不顾。原来,作为画家的郝石林遍历了祖国的青山绿水,却无法圆他的白山黑水之梦,而此时有个契机到哈尔滨师范大学任教。李毓峡毅然独自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让丈夫在艺术的熔炉里再"淬"一把火。郝老在东北十年,没有了生活的拖累,教书之余日夜作画,是他画艺提高最快的十年。

  1990年4月13日,从轻院附中退休的李毓峡在家中心肌梗塞病突然发作,嘴里不停的喊着"救救我,救救我?"当时因家里还无电话,郝老急忙跑至车队要车,也未能挽回老伴的生命。一位端庄、善良的女人的离去使郝老无法实现"一定要让老伴的晚年生活得幸福些"的夙愿。1995年,当郝老的画集出版时,他在画集的扉页上题字:"仅以此画集敬献给为吾辛劳一生的恩爱夫人李毓峡女士"。此本画集也就成了郝老和李毓峡女士天上人间的绝唱。

    "心底清白、事事如意"是郝老全国"夕阳红"画展获奖作品《柿子、大白菜》的题语。郝老就是从心中愿世人清白做人、清白做事、清白做官。

     宁静、宽厚、豁达,人淡如菊。这就是郝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