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涌太行

     偶从李明家中的影集中见到一幅题为《云涌太行》的作品照片,便被那磅礴的气势,壮阔而优美的画面场景所吸引,经再三询问才得知:这幅作品是2002年秋李明应邀赴北京为西京宾馆新建中的中央会堂所作大型布置画。作品为横幅巨制,高170CM,横宽340CM,是近年来李明所作品幅较大,构图新颖,笔墨独具特色的佳作之一。
    笔者曾多次问过李明:给这种重要场合画画,压力大不大?有没有与平时创作不同的感觉。他平静地回答说:压力肯定是有的。比如说2001年为郑州火车站候车大厅创作的题为《大河朝晖》的巨幅作品,在制作的头几天,神经一直都处在高度紧张中。除了要面对高6米,宽5米这样从来没有面对过的巨大尺寸,给构图、笔墨上所带来的难度是空前的,更重要的是如何表现出中原山水的风貌,无愧于在中原窗口的展示。而为中央会堂创作的这幅作品就更具有挑战性,因为在新建会堂众多的会议厅、休息厅中不仅布置了很多国家级名家如刘勃舒、冯远、龙瑞、王成喜等大家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这里将成为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的主会场之一,这幅作品的创作将是一展我们河南画家形象与水平的良机,所以这幅作品的创作,意义重大,须全力以赴。为此李明又一次亲赴太行搜集创作素材,几经锤炼,方成今日画图。
    山水画创作从本质上讲,应该是画家精神与品格的集中显现,是艺术创作进入高层次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山水画的创作较人物、花鸟更容易贴近人的潜意识精神追求。古人常以寄情山水,隐遁山林来表现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与人格力量,便是此理。
    而山水画更多的是以它非凡的气势,波澜壮阔的画面,令人怦然心动,心驰神往,甚至受到了强烈的震慑与感染。这便是山水画的力量所在,它表现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这类作品的代表应该是早年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的由傅抱石与关山月合作、并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画名的《江山如此多娇》及我省已故著名国画家、黄河老人谢瑞阶所作的《大河上下、浩浩长春》等,堪称大型中国画布置作品的典范之作,而作品《太行之涌》的创作,则是较好地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
    山水画在改革开放20余年的时间里获得了空前迅猛的发展,老中青三代画家的共同努力,几经各种思潮的洗礼,已走向比较成熟、平稳发展时期。当代的山水画既不能一味崇拜古人,走因循传统的旧路,也不能一味追求西文艺术思潮,以西方的观念与规格来改变中国的山水画,而应从传统中求超越,追求个人独特创造,以及基于传统,努力汲取外来营养,致力于融会贯通、创造开拓才是今后山水画理想的发展方向。
    多年来,李明在山水画的革新与探索的过程中深谙此理。无视传统的发展与丧失山水画独特的审美意识的作法都是不可取的,而一味附骥西方现代大潮,更无法迈向自觉与创造。在近期的创作中,健康大气的艺术风格,就成为画家首要的追求。具体地说就要积极参与并融入建构新时代的山水画艺术,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山水画貌和样式。作为河南的山水画家,不能游离于山水画的主流,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更要立足于中原,努力开拓地域画风的新格局,以期获得在当代山水画坛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中原画风”正是近年来河南画坛的追求与企盼。并经过几年的努力与交流,已初见端倪,并在当代画坛已拥有一席之地;其次是不断探索精深的笔墨语言。对于写实范畴的绘画来说,确立笔墨语言的特性与方式尤显可贵,而要力避语言放式的概念化、简单化向。笔墨语言的精深不足,是目前画坛普遍存在的不足,河南画坛亦是如此,而只有不断深入生活,搜集鲜活的创作素材,才能不断获得新的发现与进展,不断强化语言特色,从而总结出独特的地域性笔墨语言。
    在十余载太行画风的探索过程中,李明始终把艺术语言的发现与确立放在首位,从《太行浩气》到《长龙卧雪》再到《大河朝晖》、《邙岭高秋》等几幅具有代表性作品的风格演变可以看出,画家的笔墨语言在逐渐形成并得到不断的强化,由简单而纤弱变为丰富而深厚,由色彩单一而变得色墨俱下,华滋而苍韵兼具,这种探索充满艰辛,亦充满乐趣。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任何的成功与成熟也只是暂时的,阶段性的。
    再看《云涌太行》,既是画家对自然山川的深刻感知,也是画家接受空气、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并随着学养的加深,其作品渐显一种深邃的内涵和智慧,更经得起咀嚼和推敲。画家的表现已不是特定的山水、学术,而是画一种对太行的宏观感受,把空气、山川等元素全部揉和在一起,这样的表现已经超越了自然的山水的体验,而成为关注自然的新角度,这就是《云涌太行》在创作上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