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老人"谢瑞阶"第六篇 走向辉煌
1972年,谢瑞阶又拿起了搁下多年的画笔,画了一幅盐锅峡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位于黄河上游的兰州附近,它是黄河上第一个完全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建起的大型水电站.它的拦河大坝全长321米,高大55米.滔滔的黄河水从溢洪坝上飞溅而下,成为奇异的人工瀑布,气势雄伟,令人神往.在构图上他以大坝和瀑布作为主题,上边是平静如镜的水库,下边是奔腾的黄河水,题为[高峡出平湖].在纪念毛主席视察黄河20?周年展览会上,这幅画受到了与会群众的称赞.
1978年,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协助下,他再次到黄河的龙门,壶口一带考察.后来,他以壶口瀑布,龙门雄姿,中流砥拄,和中原大地为题材,作了一幅国画[大河上下浩浩长春],象征中华民族的坚强性格和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
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待厅,悬挂着一幅6.86米*3.82米国画巨作<大河上下浩浩长春>.泱泱华夏的母亲--黄河,那磅礴的气势,那雄伟的风神,常常作为中国领导人接见外国贵宾的背景而出现,令人感心动魄,叹为观止....这是"黄河画家"谢瑞阶80岁时应约赴京奋笔40余天留下的封笔之作.
到目前为止,在画黄河这方面,谢瑞阶尚是一高蹈独步的一大手笔,已有人认为他是自宋代荆浩以后真正画出北方山水神韵的第一人.50年代以来,他的<三门峡全景>,<雨后新晴>,<高峡出平湖>,<黄河入海流>,<壶口瀑布>,<黄河禹门>,<中流砥柱>,<黄河在前进>,<大河上下浩浩长春>等系列画卷,被称做"社会主义时代山水画的里程碑".
黄河,对于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一个永恒的题材.但自古以来,尽管关于黄河的诗赋字墨众多,汇画名作却极为罕见."山林,楼观,人物,花木,鸟兽,虫鱼,皆有定形,独水之变不一,画者每难之".尤其是黄河之水,与传统山水画中的山水相差甚远."黄河的水含泥沙量是世界第一,黄昏的河床变化也大,在下游还是一个水面高出堤外地面十几米的'悬河',这就造成了黄河水独特的流动规律.它的波浪乍看起来就好象是泥塑成的,但是运动感却很强,很不容易画,弄不好,不是画成一般的河水,就是画成泥块块...".从笔墨技法到画法构思,画家极难逞兴挥洒.在宣纸上创造黄河,成为一种劳苦,一种不亚于黄河纤夫的劳苦.
然而应该强调的是,谢瑞阶成功的决定因素,恰恰不止于技巧,而在于一以贯之的艺术观,在于一位艺术大家的气度.
谢瑞阶之于黄河,黄河之于谢瑞阶,是一种双向的必然选择.
谢瑞阶选准了黄河.当他年逾半百的时候,已经完成了拥抱黄河的思想艺术双重准备.这位河洛之子,前半生屡见河上的水患人祸,后半生欣逢"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时代壮举.所以,用画笔为黄河写貌传神,讴歌这条大河,讴歌这条大河召唤的这些建设者,讴歌大河流经的这个时代,已是从他生命之根生长出来的强烈愿望.而在此之前,20年代起研习西洋画,水彩画,水粉画,30年代起涉猎中国山水画,人物画,木版画,他一直没有专事美术,从未隶属哪个画派.他的创作一反传统文人画那种"临泉扶琴""梅妻鹤子"的情调,总以质朴,乐观,生动见长.在<李清照><草鞋老农><朗吟飞过洞庭湖><灌园叟><捕荧图><一呼山岳动><植树能手石玉殿>,<劳模苏殿选><鲁迅像组成的画廊上,充满了和谐阳光与蓬勃生机,给人以希望和力量.特别是知命之年成熟以后,他的理念,情愫,才华,都在渴望附丽一种更阔大,更坚实,更系统的寄托.这时,还有什么比大度有容,自强不息的黄河更合适呢!
黄河也选准了谢瑞阶.中央综合治理黄河的规划催生了画家<黄河组画>的计划,"个人小时空"从此融入"世界大时空",一切变得宏大.1955年起,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直接帮助下,谢瑞阶多次深入水利建设工地体验生活,与工人们一起吃饭聊天,一起坐空中吊车过河上班,其中在三门峡水电站呆得最长,工程的几个主要阶段都亲睹亲历.与治黄的工人,农民,工程技术人员,干部有了共同的语言和感情,"我也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当做一个治黄的职工,感到治黄的一切都与我有关系.20多年来,我虽然不是一直生活在黄河上,但心里却从来没有离开过它."1963年,谢瑞阶又风餐露宿,沿河跋涉甘宁蒙晋陕豫鲁七省直至垦利入海口,行程万余公里,系统了解黄河全貌和重点工程,获得了真切的感性理性认识,记录了大量形象素材,然而,十年浩劫将他的宣泄从已不早了的六旬之年又推迟到了更不早了的七旬之年.挨斗,游街;在省文联的第一批抄家中,几十年积累的上万份书画资料和原始速写被洗劫一空;黄泛区西华农场苹果园里,多了一位消瘦的看园子老 .....郁积,壅塞,更加导致惊涛裂岸.此后,当一幅幅云蒸霞蔚,气吞八荒的黄河画卷相继面世,一一展现与首都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和郑州火车站,黄河水利展览会的时候,黄河好象已不太惊讶,因为母亲对亲生儿子的作为已视为必然.
画黄河之难,一在河水质感,而在画面布局.谢瑞阶潜心探索,笔墨中揉入西洋焦点透视和明暗处理等技法,画出了黄水特有的颜色,质量,流速,气势.并且,以国画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对河中和两岸的主要景观加以剪裁,拼接,概括,小中见大,局部中见整体,于尺幅之间凸现黄河形而上的魂魄.他的黄河一脉千姿,既有沸腾咆哮的威厉,也有一泻千里的壮阔;既有怪石狂涛的奇 ,也有尽收眼底的坦荡.更有<大河上下,浩浩长春>,将最具代表性的壶口瀑布,龙门,中流砥柱和中原沃野掬于一幅,满纸雄风猎猎,一派正气铮铮....
奇异的是,对黄河这样的豪放狂纵的题材,谢瑞阶竟是以一支严谨,凝重,朴实的画笔出之.画坛行家十分赞许画家的这种"控制",这不仅是一种画风,更是一种人品.他并不缺乏激情,黄河画卷中展示着这位谦谦君子不常外道的一段胸襟,河水是他心中滚烫的热血,河岸是他胸中奇的块垒,然而这一切,都备笼罩在一片崇高,静穆,端肃的光芒之下.这光芒来自于更广义的一种热爱,热爱祖国,热爱苍生,热爱光明,热爱大自然--黄河已是谢瑞阶的人格化了.
"我总认为,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都应该是教材.我们常说要"感染"读者,艺术家的功过就在于把读者染成什么颜色.因此,我在选择题材上有两条:一是对整个民族和四化建设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二是我所理解和熟悉的.""我们画画不是为了个人出奇制胜,而应该是为了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培养人们的心灵美."书法也是如此.
从1980年至1991年同时兼任河南美协,书协主席的谢瑞阶,书法上的成就绝不亚于美术.他的一手章草仙风道骨,冠绝一时,参加过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届书法展,1984年还曾随中国最高规格的书法家代表团出访东瀛.但他笔底恭谨瘦劲,从无戏墨.他常讲的"立品",书坛后学们已能耳熟能详:"这里所说的品,既指人品,又指书品.书家,应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正派的书写气质.所谓的书品气派,就是指书法作品应该让人看后得到的感染是良好的,愉悦的,纯洁的,既作品气质庄重而不轻薄,高尚而不放荡,以功力制胜而不哗众取宠;所谓人品高尚,即作人不搞江湖那一套,相反,应体现出质朴端庄的思想情操."
作为新时期河南书坛的奠基人,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活动,谢瑞阶排除许多干扰,始终不渝地维护书法艺术的独立性,纯洁性,坚持把我省的专业书画机构"办成北京的同仁堂",使书协工作一开始就形成了规范运作.短短十年中,面向全省,全国的书法函授院,书法奖励基金和多次书法大赛大展,声势之壮,实力之强,使有关人士惊叹"河南书协就象书法界的深圳"迅速崛起,由原先的中下游跃居全国前列.
1991年11月,全省第二届书法家代表大会结束时,谢老作为名誉主席,语重心长提出4句共勉:"事业效果的继续,社会关系的依存,智慧开发的创造,克服困难的毅力".并在纸上盖上一方印文赠给大家:"诗文莫为钓名饵,书画羞作敲门砖."面对迎面刮来的"拜金主义"风潮,他谆谆告诫年轻人:"艺术不宜有丝毫尘浊,一时为名利,作品则必庸俗...."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坐在曾经花山画水的老人身旁,抚着本当涌现更多传世之作的寂寞画案,不禁深深地遗憾.我轻轻问老人:"您还经常想黄河吗?"
已经决定身后将骨灰撒入黄河的老人,没有正面回答,他微阖双目,似乎倾听着什么.窗外正在下雨,有一阵沉雷般的声音在天边隐隐响着,凉凉的水气扑向脸庞--涛声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