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我到河南省宣传部工作不久,便收到了省书法家协会关于举办中原书法大赛的请示报告。报告写得很好,勾勒出令人不觉心动的壮观情景。我既意识到这一活动对于活动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也预感到它对营造文化氛围、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得到了当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支持。尤其令人高兴的是,中原书法大赛促成了河南书法艺术的飞跃,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人从那时候起,我认识了张海,再后来我到人大工作,张海也当选为人大代表。工作上仍有接触。算来已经十四年了。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张海,一个很质朴的年轻人??当时应该四十来岁,看起来还很年轻。话很少,似乎有些怯生,让他水他不肯喝;让他坐,他不坐,即使坐也不敢近前,这种性格好像多年后也没有多大改变。但我从他起草的报告中判断,他即使讷于言,也必然是个敏于行的人。
此后我对张海的工作实效常有所闻,也知道他在公开场合,能让别人讲话自己不讲,永远是甘作幕后人手物的作风。而谈起工作、干起实事来,仿佛已不是那个怯生的张海。特别是遇到困难时,思路广,办法多,行动敏捷,似乎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他的口才也好,说理明白透彻,言辞充满激情,能够相当轻松地打动别人,使别人对他的观点深信不疑。他之所以能够做成一件件具有意义的事,与他谦虚谨慎的作风、勇往直前的精神有很大关系。
作为书法家,张海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他对于艺术同对于工作一样有心计,一样有创造力,每次展览,他的作品总能透出新意.一般来说,事务缠身的人总难免顾此失彼,他却能将繁琐的协会事务与个人创作巧妙地穿插安排,超乎寻常的精力之外,也体现着他的统筹动作能力.
在河南文艺界,作家为艺术家写评传的似乎不多,其视点往往集中于著名歌星、球星等。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我想,世界这样大,行业这样多,各行各业均有出类拔萃者可写,不心挤在一处。都想从轰动人物的身上讨取轰动,可能相互冲淡,甚至抵销为无轰动。像康征同志这样把视点移向在各自岗位上呕心沥血默默耕耘者,写他们的事业,写他们的因惑,写他们对于某些问题的思考,也许更贴近普通人,更贴近生活,更有社会效益。
我也很喜欢写字,在书法界有不少老师和朋友,常听他们讲,河南能成为当今的书法大省,能在省内诸多文艺门类中业绩最为突出,张海功不可没。而张海从不这样认为,他说河南书法界能有今天,除机遇之外,领导的支持,社会的关注,全省作者的共同努力,书协一班人的共同奋斗,都是不可缺少的。他庆幸有这样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我相信这不是套话,是他的肺腑之言和真情流露。但此收作为张海的评传,也很难将十几年的相关事件一一纳入书中,使每一位参预者都获得适当的评价。这是常识似乎无庸赘言。
康征同志是一们青年作家,此前已经有多部作品问世,写书法家这还是第一部,我认为写得很好。此书材料丰富,内容翔实,语言朴素而生动,不仅写了书法家的张海,阐释了张少成功的尽然性,而且多角度的审视、分析和叙述浑然一体,反映着康片同志驾驭此类题材的功力。书中记述的张海关于收协这样的群团组织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议思考,无疑深刻而且具有远见,虽然目前的宏观条件尚不能很快付诸实施,那也是迟早的事。
岁月无情亦有情,付出和回报往往如影随形。这本书写了张海的艰辛、张海的奋斗、张海的成功,应该对文艺界的朋友有所启发,张海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艺术家创造应该随着生命延伸,相信张海同志心将踏入更为可喜的丰收季节,也相信康征同志心将有更多更好的著作问世,这都江堰市是我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