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马颜喀拉>--当之无愧的中国人物画经典力作

    李伯安(1944-1998),一位英年早逝的中国画家,一名淡漠名利的艺术赤子,一个痴情艺术创作的殉道者。他走得让人感慨,让人悲切。日前,国家一级美术师陈一文在北京与圈中好友再次聊到这位画家,他感慨万千,于是挥笔成文。

   1998年5月2日夜,画家李伯安倒在了他正在创作的中国画人物长卷《走出巴颜喀拉》前。这时,他只有54岁。54岁,在国画界尚属年青,可李伯安却早早地离开了我们,这使人惊愕,深感突然,国画界无不悲痛惋惜。这使得20世纪末的中国画坛引起了震动。

   李伯安的创作主题定位在表现太行山民和西藏藏民之间。他从河南北部多次进入太行山,他曾深情地说:“在那盘亘于九州之上的大山里,在那敦厚朴实的太行人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风骨,我的情感亦随着一次次的体验得到升华。太行山民用汗水养育着这山、这水、这草木,养育着不断繁衍的儿女。我眷恋着这山、这水、这人,眷恋着这里的一切。”心中强烈的情感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他大胆借鉴中外艺术与姐妹艺术的精华,苦苦寻求与探索,他以其厚实、浑朴的造型,苍劲雄放,充满力量的浅描,大白大黑,韵味无穷的水墨烘染,大开大合,使他的人物画既洋溢着深沉的情致,又焕发出新颖的艺术感染力。他的《太行风情》主题创作,一推出便在国画界产生冲击力,其代表作之一《日光峁上》在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得铜奖。太行主题创作的成功,为他积累了创作经验,也为他其后创作西藏主题提供了艺术语言和智力上的保证。
 
   李伯安生性瘦弱,但内心刚毅。他的作品多以大尺幅大场面展现在观众面前。他用十年时间创作的人物画长卷《走出巴颜喀拉》,其画高2米,长121.5米。创作如此巨大天才的作品,当今尚绝无仅有,可它偏偏是由一位身体瘦弱的画家所作,可想见画家之魄力与胆量,毅力和勇气。站在作品前,那种复杂的大场景,跳荡的大节奏,浩然的大气象,扑面而来的大气势,让人激动,让人感奋,让人赞叹,更让人体悟出画家在漫长的十年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体力的巨大损耗。十年,十大场景,而最后部分只完成了三分之一,我们只能依稀看清那一根根淡淡的轮廓线。而且,我们简直难以置信,如此巨作是作为一名美术编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长年累月用全部的业余时间创作的。参观过作品的观众一看便知,李伯安是活活累死的。《走出巴颜喀拉》作为一件主题性创作,其内涵十分丰富,作品以《圣山之灵》、《开光大典》、《朝圣》、《养育》、《情思》、《劳作》、《歇息》、《藏戏》、《赛马》、《天葬》十部分组成,上千个真人大小的形象,群像式地展现了藏族同胞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作品气势宏大又精湛入微,一股强悍、神秘和热烈的气息扑入你的胸怀,我们的心被震撼,似乎走进了巴颜喀拉,走进了黄河之源??巴颜喀拉圣山??那流淌而出的万古豪情,那高扬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品味这一巨作,我们认知了画家的思想,解读了他的信念,领悟了他灵魂的纯真。我们审视作品未完部分的整片白纸,似乎看见他把自己完完全全地融进了巴颜喀拉那一派漫天皆白的寥廓无垠的圣境之中,于是乎,我们的心境与心灵也得到了一种净化,一种升华。

   任何时代的艺术品都是那个时代的形态存在,李伯安中国人物画的形象创造,有如一个个伟岸的英雄人物,顶天立地,势不可挡,那老辣与雄放,机巧与生动,凝结成恢宏而独具的艺术风格,展露出新时期中国画的卓约风姿。《走出马颜喀拉》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人物画经典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