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百益

   关百益原名褒谦,字百益,号“益斋”。关百益原籍吉林省长白县,1882年出生于开封市,1956116日逝世于西安,享年74岁。

    

    关百益先生是20世纪30年代的著名学者,近代考古学先驱,河南省博物院的奠基人之一。关百益知识渊博,曾师从著名学者罗振玉。先生于史学、金石学、考古学、甲骨学、方志学以及书画均有深厚的造诣与建树,其平生著作达百余种。关百益先生还是同时期的河南书法代表人物之一。

 

    关先生于考古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颇有建树的,曾著有《金石史》及《考古浅说》。在《考古学大意》中,他指出:“考古学之演进,可分为三期,汉代为一期,宋代为一期,现代为一期,简言之,即汉学,宋学,科学也。”他又说,宋以前的考古,注重典籍,如礼记传统记载古器物之名类颇多,考古者即依据其名称,绘具其器物,是否与古器相符,不得而知,如《五经图》、《六经图》、《三礼图》、《五礼图》等,关先生称此为“假考古学”;而宋代“有不少古器物出土,遂引起一般学者之研究……当时以考古须据古代器物之金石之类”,故关先生称宋代之考古学为“金石学”;“惟今之考古,系以古代器物为根据,用以考证典籍所载器物之名,以确证古代之文化及艺术,乃所谓真正考古学也”。关先生的三期考古学的历史分期,完全符合我国的历史事实,丰富了我国近代刚刚兴起的考古学理论,为研究考古学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依据。

 

    对洛阳龙门石窟考察研究的贡献。研究龙门石窟的学者,古今中外皆有,而研究最为全面,著述最多,成绩最卓越的,当推关百益先生。他在《伊阙古迹图序》中说:“余访察伊阙,自民国三年始,距今已有二十三年矣。”曾著有《伊阙石刻志》四十卷,因限于资金,未付剞劂,又著有《伊阙石刻图表》,图文并茂,为集大成的巨著,保存了龙门石窟遭受帝国主义和民族败类破坏洗劫前的基本面貌,成为研究伊阙图像原貌的孤本。除此之外,关先生还著有《石华》、《伊阙魏刻百品释证》等多种著作。关百益对龙门石窟的调查,研究保存了许多完整图片和造像题记资料,并考证了若干史实和某些专题,为进一步研究龙门石窟作出巨大的贡献,其所取得成就也远远超过了其他学者。

 

    对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研究。关百益曾多次亲往殷墟发掘考证,民国二十年(1931)春就曾发掘出土近四千片甲骨。1929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安阳殷墟进行第三次发掘时,任河南博物馆馆长的关百益就派何日章等人前往安阳小屯发掘月余。翌年春季,又作第二次发掘。关百益从中选取精品800片,编著了《殷墟文字存真》。这部书,拓本精细,图版印刷清晰,是研究甲骨文的珍贵资料。抗战时期,这批甲骨片由国民党运往重庆。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又被劫往台湾。显然,要研究这一批甲骨文,关百益的《殷墟文字存真》便成为大陆唯一的可靠资料依据。

 

    对汉魏石经的研究。东汉熹平四年(175)至光和六年(183),灵帝诏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等校定《周易》、《尚书》等七种经书,用隶书镌刻于石碑上,部分由蔡邕亲自书丹,树立在京师(洛阳)太学讲堂门前,这便是熹平石经。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烧东都宫庙官府,该石经遭到破坏。此后又经多次迁移,毁坏,损失严重。民国二十年(1931)春,关百益自洛阳张氏处得残石百余块,经淘汰伪滥,挑选其菁华 ,选一至九字者六十余块,以行字多寡为次序,编成《汉熹平石经残字谱》一书。这些石经残片,补七经之阙,备史家之考,为研究熹平石经提供了实物资料。此外,他还对魏三体石经进行研究,著有《魏正始石经残片影本附跋》、《魏石经考证》等。

 

    对新郑古器物的整理与研究。19238月,在河南省新郑县城城关镇李家楼一座古墓中,出土各种古器物七百余件,所出土古物皆为郑国宗庙祭祀遗物。关百益对所出土的文物又进行反复研究、分析、考证,并编著了《郑冢古器图考》和《新郑古器图录》两部书。为研究周代郑国历史,提供了准确、清晰的资料。《郑冢古器图考》和《新郑古器图录》在学术界广为流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郭沫若曾说:“器物余均未见,近关百益氏编著《新郑古器图录》一书,采收其青铜器93件,并别录考释诸事为一卷以附之,始得识其大略。”

 

    编写《河南金石志》及《河南金石志图》。《河南金石志》收录有新郑、洛阳的彝器,洛阳石经,南阳画像石,北邙一带的墓志,伊阙、巩县的造像等。该书汇集河南之稀世瑰宝,集河南金石之大观。《河南金石志图》与志书相辅而行。这两部书,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物资料,为继清代黄叔璥的《中州金石考》、毕源的《中州金石记》之后又一部河南金石专志。

 

    对河南文博界的巨大贡献。河南省博物馆创建于19277月,关百益自193012月至193510月,任职四年又十个月,是任职时间最长,对建设和开拓博物馆事业贡献最大的一位馆长。他不仅有着渊博的学识和丰厚的研究成果,还有着科学的组织管理才能,在他任职的五年中,确定了馆址,明确了性质,健全了机构,丰富了藏石,举办了许多陈列,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从而使河南博物馆名声大振。关百益先生特别重视科研工作,他以身作则,带领全馆人员,积极开展研究,在他的带动下,许多人在自然、考古、历史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尤其是关先生在文物、考古方面的研究成果之多,在河南少有人与之比肩。

 

    关百益先生在史学、考古学、金石学、甲骨学、方志学、书法、绘画等诸多方面均有深厚的造诣,由于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学术成果,掩盖了其在书法、绘画艺术方面的名气。其实,关百益先生是河南在同时期的书法代表人物之一,由于对关先生书法艺术的成果缺少深入的挖掘、整理,缺少详细的介绍,以致除河南以外,中国书坛鲜为人知,这是很遗憾的。

 

    关百益先生擅行、楷、隶书。书法出入汉魏,楷书师承龙门造像,常以方笔出之。隶书师汉碑而风格独出,结字方正,刚柔相济,似从《张迁碑》、《礼器》等碑而出,不固守其形,形拙而意巧,时以篆书结构融入,古朴可爱。先生最常写的是行书,其行书师承北碑,而与帖融合巧妙,可谓民国书坛碑帖融合的书法大家之一。

 

    先生对金石、考古、甲骨以及龙门石窟进行过大量的深入研究,自然与书法有着不解之缘,而这种全身心的投入研究,且硕果累累,自然也非是那些依样画瓢的学书者可比。

 

    柴火市街22号有一座青砖起脊,饰有如意木雕倒挂楣子的古色古香的门楼,便是当年关百益先生的寓所——艮园。据笔者对其后人的采访而知,先生特喜收藏古玩、书籍、碑帖等,凡遇有碑帖无论价格几何,尽皆购之。民国年间,国民党抢夺财物,仅抢走的书籍就有二十余车,可见其收藏之富。

 

    先生最喜写条幅、扇面,扇面每每送给朋友。关先生朋友特多,与著名学者、书法家许钧、许敬参等特别要好,常在艮园谈书论艺。艮园东屋为书画室,墙上挂满字画,以条幅最多,常常以新作易之。每每遇到节日,书画界的朋友便来艮园聚会雅集。家中上房挂有关先生所书楹联:“祀祖宗必恭必敬,教子孙兴国兴家。”先生牢记祖宗之教诲,心系国家的兴衰,可见品格之高尚。先生书法流传并不多,除博物馆收藏外,开封铁塔、古吹台等名胜古迹处也有其碑刻存世。

 

    关百益先生是开封的文化名人,是中国的文化名人,也是世界的文化名人。每当我们提及关先生以及那一个时期众多的开封文化名人,我们都感到作为一个开封人的自豪,当然,敬意也油然而生。